<
y9h8小说网 > 其他小说 > 穿越考科举 > 第49节
    纪元把三本书装订好,心里终于有底。

    剩下的两本要抓紧时间了,还好他写字的速度练出来,接下来肯定会抄得更快。

    今日纪元准备早睡一会,明日要祭文庙,他有些好奇是怎么个方法。

    不出意外的话,明天全校师生都会过来,他也能认认以后的夫子们。

    听训导的意思,这次祭文庙,一是欢迎他们新入学的二十人,二是要为二月初六县试的乙等堂学生祈福。

    两者在一起,肯定很隆重。

    -

    二月初一,卯时初,县学学生们都在集合。

    平日辰时初上课,今日提前了一个时辰,不少人哈欠连连。

    纪元还好,卯时初也就是早上五点,是他平时起床的点。

    卯时正刻,县学甲乙丙三个堂的学生们,依次进入文庙。

    在纪元看来,这就是三年级,二年级,一年级?

    纪元还是头一次见全校师生集合。

    纪元年纪小,个子也矮,故而在丙堂前列,所有东西都看得清晰。

    甲等堂的秀才们年龄稍大些,穿着青色交领的长衫,这身也叫青衿,是生员秀才们的衣服,头戴冠帽,看着便神气。

    他们大多面带微笑,形容自然。

    都是有功名的人,自然多些底气。

    乙等堂则不同。

    里面二十八个人,每个人眼下皆是乌青,显然在起早贪黑读书。

    平时不用功就罢了。

    还有五日就要考秀才的第一关,谁不抱着书死命读。

    所有每个人看着都有些萎靡。

    最后面,也是人数最多的丙等堂。

    跟乙等堂不同,最近没人管的丙等堂学生,吃得好玩得好睡得好,个个面色红润,精神百倍。

    也因是所有人班级里年龄最小的一层,看着就极为好动。

    读书?

    什么是读书!

    三者对比,倒是有些好笑。

    到了文庙,中间孔孟两位先贤的画像挂在中间,周围香火环绕,鲜花瓜果以示尊敬。

    学生们分三批站在屋子外面,只听文庙晨钟响起,身穿浅绿色官服的县学教谕前来。

    后面跟着县学训导,夫子,博士,助教等人走进来。

    纪元看了眼,尊经阁的老夫子也在其中。

    甲堂学生作拱手礼。

    乙堂,丙堂学生深鞠见礼,教谕道:“起。”

    众人站好。

    纪元见教谕,训导,夫子,博士等人面容严肃。

    国之大事在祀与戎。

    学校对祭祀自然也很重视。

    但这里的祭祀,跟其他文化中的祭祀有些不同。

    华夏文明的祭祀重在纪念先圣先贤,并非纯粹的封建迷信活动。

    是要告慰圣人,是要崇尚先贤,要以先圣先贤为榜样。

    众人跟着拜孔孟,教谕方缓缓开口:“礼记云,凡始立学者,必释奠于先圣先师。”

    “何谓先圣先师?已不可考。为何要祭奠不可考的先圣先师?”

    “我们先来看看,什么是圣。”

    “孔子认为,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,这样的人才是圣人。”

    “孟子认为,出于其类,拔乎其萃。只要出类拔萃,便是圣人。”

    “荀子言,其惟学乎!彼学者,知之,圣人也。能够孜孜不倦精通学问的,便是圣人!”

    “朱子言,为学须思所以超凡入圣,如昨日为乡人,今日便可成圣人。学习思考,昨天是乡下人,今天便能成圣。”

    “如此看来,读书仿若是摸到圣的门槛了,祭奠先圣,便是让芸芸学子们知道何为圣。”

    “知道是什么是圣,才能去往圣的方向努力。”

    教谕开口,引经据典,又把事情说得简单清晰。

    让一众学子既听得懂,又明白为何要拜文庙,为何开学第一日要在此地祭拜。

    他们要祭拜先圣先师,也不论是什么圣什么师。

    最终的目的,便是童蒙时学的:“圣与贤,可训致。”

    就是人人都可以成为圣贤。

    也是这个时代儒学的第一要义。

    这哪是祭祀,分明是劝学。

    好好读书!

    你就能成为圣贤眼中的圣人!

    这还不学?!

    教谕等了片刻,继续道:“盖治天下必本与贤才,而贤才者,学校之所由出也。”

    “学校的重要不言而喻,天齐国建学育才,度越前古。欲为朝廷得非常之士,经明修行,博古通今,文质得中,名实相符者。”

    后面便是在讲,天齐国为官学做了什么,为学子做了什么,又需要什么样的人才。

    说到最后,教谕最后道:“为师者当体先贤,竭尽教训,成德达才。”

    “望学生共勉。”

    最后便是说,他们当老师的,一定会先一步效仿圣贤,竭尽所能,帮学生们修行自己的德行。

    更会帮大家考上科举,报效朝廷,成为于朝廷有用的人才。

    先树立目标,再确定方向,感谢朝廷的重托。

    结尾告诉大家,老师们带学生一起努力的!

    努力考上科举!干出一番事业!

    纪元听得津津有味,不愧是县学的教谕,说话就是有水平。

    也确定了赵夫子所说,官学的目的,就是为国家选拔人才,考科举。

    纪元这才有种,真正开学的感觉,这似乎才是县学平时的模样。

    教谕说完话,祭祀并未结束。

    如果说方才的话,是对所有学生们讲。

    那接下来的话,就是给即将参加童试的乙等堂学生讲的。

    教谕道:“还有五日,便是童试开始之日。”

    “世人皆知,童试共分三个考试,县试,府试,提学院道之试。”

    “三个考试,一步一台阶。”

    “二月初六,便是乙堂学生过第一关,考县试的日子,今日一并祭文庙,佑县学学生,□□通达。”

    乙等堂二十八名学生,纷纷上前。

    他们一扫方才的萎靡,带着异常的亢奋祭拜文庙。

    夫子们还说了不少,大多都是鼓励的话。

    五日了,还有五日就要考试。

    纪元看着,就觉得压力很大。

    县学二十八名考生,再加上不在县学的童生,一共四十六人。

    这四十六人里,只有十人能过了县试。

    过了县试之后,十个人还要去府城进行府试。

    不说后面的,单这县试,都是一大难关。

    四十六个考生,看着是不太多。

    却要知道,这四十六个人后面,还有许许多多连考试资格都没有的。

    纪元他们不就如此。

    而丙等堂的学生,却也是当初六百多人里选出的二十,学问不会太差。

    由此可见,参加考试的四十六人,都是何等学识。

    在这四十六人中优中选优,实在残酷至极。

    更不用说,考过县试,还有府试等着他们。

    一步一台阶,方能拿到科举制度下最低等的功名,秀才。

    眼前的二十八人,似乎被夫子们的话激起斗志,也有些当场洒泪。

    十年寒窗苦读,一朝考试。